全国老龄办在京发布《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一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3岁,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
目前我国社会已进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期,80岁以上老年人口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在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
“空巢老人”的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生活和住房条件改善了,许多老年人喜欢独居;二是计划生育使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成员减少了;三是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商、工作等,有的家庭搬迁,留下“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是“空心”。“空巢老人”基本是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半数空巢老人患有这种慢性疾病,缺乏照顾情况非常严重,据统计,每年在家因跌到致髋部骨折的老人达到30万人。对于城市、农村较富裕地区的老人来说,他们最主要的需求是精神慰藉服务。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有更多人伸出援手。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家庭、政府和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爱显然不尽如人意。所有老人都需要精神慰藉,空巢老人可能更加明显一点。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由政府、社会、家庭来共同解决,不是哪一种单独的力量能解决的。
面对着不断增多的空巢老人,全社会面临着如下三大挑战:
一是健康医疗。养老问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任务,子女不在身边,而大部分老人都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病,就医困难,慢性病监测防治等问题日益严峻。
二是日常照料。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服务,这是当前应对老龄化的核心问题。目前的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有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比如养老护理员,全国只有2万多人,而实际需求接近千万。
三是精神慰藉。目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主要靠亲属,专业的心理从业人员较少,若子女不在身边则很可能面临精神交流的空白局面。
对老年人的服务面临人手短缺的困境,中央文明委提出了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指出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能够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增加和谐因素、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目前将志愿者活动与关爱空巢老人结合在一起的关爱志愿服务已经在全社会叫响,发展态势较好,后续的发展目标就在于扩大活动覆盖面、提升活动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就需要构建成熟且有效的服务平台,将对空巢老人的关爱志愿服务形成一种常态,大力推进立足于家庭、依托社区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随着当前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将关爱志愿服务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依托现有的基础网络资源,有效结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必定能够更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全面细致的服务。
![\](http://www.cww.net.cn/UpLoadFile/2011/9/29/201192951473190.jpg)
该“空巢老人关爱服务系统”的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要紧密结合空巢老人生活社区的实际情况,以社会公众需求和行动的要求为引导,突出重点,服务应用。通过系统软硬件平台的建设,为今后的各类应用提供技术及网络基础保障。采用领先的无线传感技术,多种无线通信异构网络融合技术及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为各项功能实现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二是要充分结合空巢老人的生活实际需求,整个系统从设计到建设要完全针对老人特点,系统业务的所有操作都要以老人能够掌控的电子设备为显示载体,老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满足所有的业务需求,易学易用。
三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在现有社区服务模式基础上,整合社区志愿者、相关职能部门及第三方服务提供机构,使分工更加合理,动态精确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得在同等资源投入下更好地为空巢老人服务。
四是要充分注重系统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设计的架构模型和选用的技术标准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综合采取多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确保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便利性与安全性,同时对于敏感信息采取严格身份验证,以确保空巢老人的个人隐私。